《生死秦始皇》|焚书坑儒的真相与你想的不一样。
北大历史系教授以考据的功底,细节呈现大秦帝国兴旺史。
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,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,可以购买此书原版。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,如有兴趣,敬请点击收听。
核心书摘
世人对秦始皇的刻板印象中,“焚书坑儒”绝对是他暴君的“最佳”证明,但秦始皇对待儒家真的如此“抗拒”吗?《生死秦始皇》中,作者利用大量史实展现了秦始皇重视儒生与儒学的一个侧面。同时,作者通过对读《赵正书》与《史记》,一方面论证了《史记》等传世文献的信实性,另一方面则揭示了《赵正书》的小说性质,最终证实了胡亥矫诏即位的这段秘辛。作者辛德勇教授在书中还梳理了这天下第一位皇帝的姓、氏与名,破解了某种程度上决定秦朝命运的宦官赵高的身份之谜......通过对一系列细节的解读,窥视秦王朝波澜壮阔又众说纷纭的兴亡大历史。
关于作者
辛德勇,1959年生,历史学博士,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。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、历史文献学研究,旁涉地理学史、地图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许多其他学科领域。代表作为《隋唐两京丛考》、《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》、《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: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》和《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》。2016年4月,辛德勇入选2015年度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名单。
本书鲜知
学什么?破解秦末的种种历史谜团
2009年,包括《赵正书》在内的一批西汉竹书入藏北大。竹书《赵正书》以大部分篇幅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、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,而其中记载的部分重大史事又与《史记》有很大差异。例如,《赵正书》说秦二世胡亥之继位是由秦始皇死前认可,而非李斯、赵高等人密谋篡改遗诏;赵高是被秦将章邯而非子婴所杀......《生死秦始皇》中,作者辛德勇认为《赵正书》漏洞百出,其作者并不是严肃的史学家,更像是小说家之言,可信度不能和正史《史记》相提并论,《史记》中关于秦二世篡位的记载,有着完美的证据链,是不容置疑的。
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南方时,病死沙丘,胡亥、丞相李斯、赵高秘不发丧。胡亥得赵高、李斯之助,矫诏即位,却登基不过三年便身死国亡。
你还会发现
· 秦始皇对待儒学的真实态度;
· 秦始皇到底姓赵还是姓嬴;
· 《赵正书》到底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。
一、生前:权力与思想的较量
首先,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: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?秦始皇对儒家的真实态度到底是怎样的?
1、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
后人一提到秦始皇的“暴政”,大多与两件事有关:一个是“焚书”,另一个是“坑儒”。
两千多年来,人们普遍认为,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儒家文化的摧残,是对儒生的迫害。但是《生死秦始皇》这本书告诉我们,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事实上,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,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,反倒是奉行了兼纳各家的宽松的文化政策。对儒生也是给予了重用。
首先,秦始皇在登上帝位之初,几乎全盘接收了被灭六国的礼仪。
关于这一点,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是这样写的:“至秦有天下,悉内(通纳)六国礼仪,采择其善,虽不合圣制,其尊君抑臣,朝廷济济,依古以来。”
这句话的大意是说,秦朝统一六国之后,在制定新礼仪的时候,吸取了六国礼仪的精华,更多的是遵照古制。
大家都知道,礼仪是周朝维护统治秩序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之一,礼制在维护统治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,它存在的根本目的,就是在于明确上下尊卑关系,维护等级特权,最终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目的。在秦国统一之初,为了减少关中与关东六国的文化差异,秦始皇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兴盛儒学,把秦国的文化和关东六国的文化融合后,制定了一套遵从古制的礼仪。
不仅如此,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秦始皇28年封禅泰山时,还曾召集了很多儒生讨论封禅之礼,这也表明,秦始皇是希望通过儒家礼仪来稳固统治的。
其次,秦始皇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,并且吸收博士儒生参与政事。
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:“博士,秦官,掌通古今。”秦代的博士,是一种官职,主要职责是掌管图书,保管朝廷文献档案,并随时准备向帝王讲解各类知识,有一些顾问的意味。
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开始大幅度提拔儒生担任博士一职,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……始皇置酒咸阳宫,博士七十人前为寿。”可见,秦朝的博士都是由齐鲁的儒生担任的,这些儒生博士在朝堂之上可不是摆设,他们可以向秦始皇提出各种建议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:“始皇即帝位三年,东巡郡县,征从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,至泰山下议封禅之礼。”这段话是说,秦始皇初并天下,就让儒生博士参与了讨论帝号的政事,这也表明,秦朝初期,儒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有着一定地位的。
所以,本书作者辛德勇教授认为,秦始皇其实对儒家是没有成见的,他在统一初始,对儒家也很重视,不仅想要恢复儒家礼仪,甚至还提拔了一大批儒生在朝廷内参政议政。
2、以极端手段统一思想
作者认为,焚书坑儒看上去是秦始皇镇压儒生、摧残儒家文化的行为,事实上却是一场关于权力与思想的较量。
实际上,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。我们先说坑儒,作者认为,秦始皇坑杀的不是什么儒生,也不是意见领袖,而是一些江湖骗子。
秦始皇后期对于长生不死非常痴迷,有两个江湖术士侯生和卢生自称有神通,可以求得不死仙药,这正中秦始皇下怀。但是时间久了,这两个术士的骗局难免被揭穿,他们担心继续呆在秦始皇身边,会有生命危险,于是在议论完秦始皇专横残暴之后,就销声匿迹了。
他们的话让秦始皇震怒。他斥责这些术士蛊惑人心,欺骗自己,花费巨资寻求仙药而一无所获,于是下令诛杀了与这两个术士有关的460余人。秦始皇的这种做法,确实是有点暴戾,但是给他扣上迫害儒家的帽子,似乎有些不妥当。实际上,秦始皇不是坑杀儒生,而是坑杀了一批妖言惑众的术士。
秦始皇坑儒的结论有些言过其实,但是焚书却是事实,不过焚书也并不是要毁灭儒家文化,而是要用权力来控制言论。
公元前213年,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国宴,70位博士集体参与并敬酒。哪知道在国宴之上,博士周青臣和淳于越居然发生了争执,争执围绕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国策展开,这让秦始皇产生了警惕之心。他让丞相李斯提出解决方案。李斯作为郡县制的坚定拥护者,建设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是李斯的基本治国方略,哪能容许他人质疑。
李斯认为时代不同了,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不相同。很多人不学今人而学古人,以古人之论非议今人,这是一种扰乱民心的行为,这种局面如果不加禁止,皇帝的尊严就会受到损害,臣子们也会借此结党营私,对秦朝心怀不满的势力很可能就会死灰复燃,给国家的稳定造成隐患。
于是,李斯上书秦始皇销毁非秦国史官撰写的全部史书,同时,除了博士藏书之外,各地藏匿的《诗》《书》以及诸子百家的经典,全部交到郡守那里集中销毁,如果有聚众议论《诗》《书》的人,全部处以极刑。
李斯之所以要把各国的史书列为毁禁的首位,是因为当时六国史书把秦灭六国的战争记载为侵略战争,不利于秦国对六国旧地的统治。而《诗》《书》和百家经典,虽然没有直接批判秦朝,但是它们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。
所以说,秦始皇焚书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压迫害儒家,而是要以极端的手段迅速统一朝野上下的思想,进而控制言论,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,营造一种思想大一统的格局。
二、死后:始皇帝的传位之谜
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:秦二世胡亥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?新文献《赵正书》的出土能否帮秦二世翻案?
1、《史记》与“胡亥篡位说”
有关秦始皇的传位问题,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中详细记载了李斯、赵高等人篡改秦始皇诏书,假传圣旨,杀死扶苏,改立胡亥为太子的过程,这就是有名的“沙丘之变”。
秦始皇一生功勋卓著,但是失误也很多。比如没有明确向臣民公布皇位继承人,其次就是信任宦官赵高。在秦始皇的众多儿子中,长子扶苏是皇位的最优继承人,但是秦始皇只是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,没有给他太子的名分。
公元前210年10月,秦始皇第五次出巡。左丞相李斯、中车府令赵高随行,少子胡亥也一同跟着去了。车队走到平原津时秦始皇突发重病,秦始皇自感不妙,亲自写下诏书,并加盖玉玺,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。但诏书写完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发走,秦始皇就已经辞世了。
这个时候,整个巡游车队已经走到了沙丘,而没来得及发出的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,就被身兼“中车府令”与“行符玺事”的赵高压了下来。这样一来,秦始皇病死的事情,只有胡亥、丞相李斯、赵高和几名贴身宦官知道,随行文武百官都被蒙在鼓里。于是,一场篡位阴谋就此开始。
虽然嫡长子世袭的传统早已根深蒂固,但是赵高却不希望扶苏继位,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,如果胡亥能够继位,他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,并且更加稳固。
为了让胡亥上台,赵高去劝诱李斯,最终李斯倒戈,帮助赵高篡改了始皇遗诏。回到咸阳之后,赵高、李斯把秦始皇病死之事公之于众,并宣布了被篡改过的传位诏书,拥戴胡亥为秦二世。
以上就是《史记》中记载的沙丘之变和胡亥篡位的过程,不仅有详实的记载,而且有一个完整的证据链。也就是说,秦二世胡亥的继位是政治阴谋的产物,不具备合法性。
2、《赵正书》与“胡亥继位说”
北京大学在2009年收购的这批西汉竹简中有一卷叫《赵正书》,这里的赵正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。
那么,这个最新出土的文献《赵正书》到底说了什么呢?它的内容怎么就颠覆了司马迁《史记》里胡亥篡位的记录了呢?
按照《赵正书》的记载:“赵正流涕而谓斯曰:‘吾非疑子也,子,吾忠臣也。其议所立。’丞相斯、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:‘今道远而诏期群臣,恐大臣之有谋,请立子胡亥为代后。’王曰:‘可’”。
这段话大意是说:秦始皇重病之时,拉着李斯的手哭泣着说,你可是朕的忠臣啊,现在朕撑不下去了,国家该立谁为太子呢?李斯和一个名叫冯去疾的御史就说,大王您应该赶紧指定与您一起出巡的胡亥为继承人,以防天下有变,而秦始皇同意了这个提议。
这段记载与《史记》中的完全不同,《赵正书》认为,李斯等人是怕秦始皇驾崩后大臣有所图谋,因此请求立胡亥为秦二世。于是,秦始皇驾崩后,胡亥自然而然地成了合法继承人,压根就没有篡位谋逆这回事儿。
但是本书作者辛德勇教授却认为,《赵正书》是小说家之言,不足以挑战信史《史记》的权威性。
这主要是因为《赵正书》里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是经不住推敲的,而且不仅李斯的说辞和语气存在许多漏洞,始皇“流涕”的生动表情也让《赵正书》的“小说”色彩更加浓厚了。
大家可以试想一下,秦始皇本来就生性多疑,对李斯也有所忌惮,担心他会在自己死后把持朝政,不尽心辅佐新皇,赵高的存在有很大成份是平衡和制约李斯的权力。聪明如李斯当然更明白自己的处境,但他却在秦始皇面前显摆自己的功劳,说幸亏有了我,秦国才能有今天的大一统局面,这不是找死吗?更何况是以严谨细致著称的李斯,这绝对是不符合常识的。
所以,本书作者辛德勇教授认为,《赵正书》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家,而是一个喜欢编造故事的小说家。
另外,《史记》作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。所有历史事件之间成经纬之势,各自互为链接,难以割裂,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历史系统,可信度是极高的,主要表现在《史记》的记载经常能和出土文物对得上。所以,它记载的胡亥篡位的观点,绝对不是作为演义文学的《赵正书》可以随便推翻的。
总结
以上就是《生死秦始皇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在这本书中,我们了解到,秦始皇生前并非对儒家有什么偏见和仇恨,反倒是对儒家采取了宽松的政策,还提拔儒生参与政事。
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,是想要终结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,确立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,是用权力来控制言论。
秦始皇的坑儒行为,也是一段颇有争议的公案,本书认为秦始皇坑的不是儒生,而是那些欺骗他并且造谣生事的江湖骗子。
而关于秦始皇死后的皇位传承问题,作者认为,《赵正书》漏洞百出,是小说家之言,可信度不能和正史《史记》相提并论,《史记》中关于秦二世篡位的记载,有着完美的证据链,是不容置疑的。
法国作家、评论家阿兰·罗布说:“每个人都有两面,分别契合历史和小说,一个人身上所能观察到的东西——亦即他的行为以及通过行为能够推知的状况是属于历史范畴的。”
今天,我们读《生死秦始皇》这本书,并不是想给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翻案,而是想告诉大家:也许历史事实是无法还原的,但是明辨是非、客观公正的历史观,是不会过时的。(编辑:张振)
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,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。
相关内容:
史记·秦始皇本纪|面对当下混乱的市场局面,要时刻保持冷静,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市场趋势。
史记·封禅书|真正聪明的管理者,向来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懂得适可而止。
【长河星空】史记·李斯列传|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,更要坚守正确立场。
史记·秦本纪|西部边陲的嬴氏家族,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利的巅峰的?
史记·穰侯列传|时刻保持危机意识,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,才能让企业走的更长远。
上次推送内容:
《成为最后一人》|日立集团董事长川村隆告诉年轻人的工作理念。
本次推送:
《生死秦始皇》|焚书坑儒的真相与你想的不一样。
【严选好书】没有思想不可怕,可怕的是满脑子的标准答案。
《常识的正面与反面》|适应朝代变化的管理方法有哪些?
《群体的智慧》|如何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?
《我是医生不是人》|永远不要忘掉从医初心。
下次推送:
《秋园》|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。
《真北》|如何成为一个遵循内心呼唤的真诚领导者?
《德鲁克经典五问》|不懂什么是转型,就别想赚大钱?
【严选好书】到底是老板为你打工,还是你为老板打工?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